视诊应将重点放在

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的体征(如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发绀、辅助呼吸肌的使用等)

可能为慢性肺部疾病的体征(如杵状指[趾]、足部水肿)

胸壁畸形

异常呼吸模式(如延长呼气时间、陈-施呼吸、库斯摩呼吸)

颈静脉怒张

低氧血症的一个迹象是发绀(嘴唇、面部或甲床的颜色呈青紫色),这需要至少5 g/dL的不饱和血红蛋白,因此意味着动脉血氧饱和度低(<85%),无发绀并不能排除低氧血症的存在。

呼吸困难的体征包括呼吸急促、使用辅助呼吸肌(包括胸锁乳突肌、肋间肌、斜角肌)来呼吸、肋间凹陷和反常呼吸。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患者坐位时,有时会用双臂支撑双腿或检查桌(如同三脚架的姿态),这种潜意识的动作可以增加辅助呼吸机的力量,从而增强呼吸运动。 在合并重度气流受限的婴儿和老年患者中,常见肋间肌的回缩(肋间隙向内运动)。 矛盾呼吸(吸气时腹部凹陷)提示呼吸肌疲劳或无力。

可能为慢性肺部疾病的体征包括杵状指(趾)、桶装胸(在一些肺气肿患者中出现的胸廓前后径增大)及缩唇呼吸。

杵状指是指(趾)甲与指(趾)骨间的结缔组织增生所形成的指(趾)头膨大。甲床与指(趾)跟间的轮廓角增加(>180°)或指骨深度比增加(>1—见图测量杵状指)可以作为诊断依据。角质层下指(趾)甲床的“海绵样改变”也提示杵状指(趾)。

杵状指(趾)最常见于肺癌 患者 但也是慢性肺部疾病如囊性纤维化和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常见体征;在发绀性心脏病、慢性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脑卒中、炎症性肠病和肝硬化患者中亦可见(较少见)。杵状指(趾)偶见于骨关节病和骨膜炎(原发性或遗传性肥大性骨关节病),并常伴有皮肤改变,如手背皮肤过度增生(厚皮性骨膜病)、脂溢性皮炎、面部皮肤粗糙等特征。良性遗传性疾病也可能出现杵状指,无呼吸系统症状或疾病以及早期(由父母发现)发生的杵状指为良性杵状指,以此与病理性杵状指相鉴别。

杵状指图片 ©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测量杵状指

甲床部前后径(a-b)与远端指间关节处前后径(c-d)之比是测量杵状指的一项简易指标。通过卡尺可对其比值进行便捷、可重复的测量。如比例>1,则提示存在杵状指。杵状指的另一个特征是甲床部的正常角度减小。

桶状胸是一些肺气肿患者中出现的胸廓前后径增大。

在撅唇呼吸中,患者通过紧闭的嘴唇呼气,在嘴唇闭合的情况下用鼻子吸气。这种操作增加了气道中的压力以保持气道开放通畅,从而减少了气体滞留。

胸壁畸形如漏斗胸(起始于胸骨柄中部以上的胸骨凹陷并且通过剑突向内进展)和脊柱后侧凸可能会限制呼吸运动并使已经存在的呼吸系统疾病症状加重。这些异常通常可以在病人脱掉衣服后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发现。 检查还应包括评估腹部和肥胖程度、腹水或其他可能影响腹部顺应性的情况。

异常呼吸模式 可能提示潜在的疾病过程。在阻塞性肺病中,患者呼气与吸气的比例延长。一些异常呼吸形式可致呼吸频率波动,因此应评估并计数1分钟内的呼吸频率以发现异常呼吸形式。

陈-施呼吸(潮式呼吸)是一种呼吸节律和深度的周期性波动。患者从短暂的呼吸暂停开始,呼吸逐渐变深变快(通气过度),然后又逐渐变慢变浅直至再次出现呼吸暂停,并重复上述循环。 陈-施呼吸最常由 心力衰竭 、神经系统病变(如脑卒中 、晚期痴呆)或药物所致。心衰患者发生陈-施呼吸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脑循环时间延迟、呼吸中枢对全身酸中毒/低氧(导致呼吸过度)或碱中毒/低碳酸血症(导致呼吸暂停)的识别延迟。

比奥呼吸是陈-施呼吸的一种少见变异,其中不规则的呼吸暂停期与4~5次深而均匀的呼吸期交替出现。与陈-施呼吸不同的是它呈突发突止的特点,缺乏周期性。它由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所致,在 脑膜炎等疾病时也常出现

库斯莫尔呼吸是代谢性酸中毒时发生的深而规则的呼吸。

颈静脉扩张在病人斜倚45°时进行评估。 正常情况下,静脉柱的顶部恰好位于锁骨之上(正常上限:垂直面胸骨切迹上方4cm处)。柱子高度的增加可能表明 左心室功能障碍、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心包填塞、缩窄性心包炎或合并症,并提示寻找其他心脏疾病的迹象(例如,第 3 心音 [S3] 奔马律、杂音、依赖性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