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机动部队?

所谓的机动就是指移动或者运动之类的意思,而在当时的旧海军之中,移动距离最远运动能力最敏捷的兵器就是飞机。话虽如此,飞机的续航距离也是有限度的。在距离攻击目标特别远的时候,就需要把这些飞机装到军舰上偷偷靠近,如果能靠近到飞机可以返回到军舰降落的距离上起飞的话,那么飞机的机动性还会提升一大截。按照这个思路研制出来的兵器就是航空母舰。所谓的机动部队,如果按照准确的说法应该叫做航母机动部队。虽然由于需要搭载在航母上面飞机不能造的太大,但是相比较于需要前进至航空基地才能投入作战的基地航空部队,具有可以自由自在选择攻击目标的优势。

母舰加飞机的组合可以将“机动”的优势发挥至最大

在太平洋战争刚开始的时候,日·美·英三国均各自拥有好几艘航空母舰。把多艘航母集中到一起,再委派一名指挥官进行统一指挥,组建这样大规模的水面舰艇部队对于当时的旧海军而言也是尚属首次。这就是于一九四一年(昭和十六年)四月成立的,以六艘航母为核心的第一航空舰队。司令长官由南云忠一中将担任。虽然南云由于是鱼雷攻击方面的专家,对于飞机的事情似乎并不太了解,但无论如何机动部队便从此诞生了。这支部队从偷袭珍珠港开始,参加了太平洋战争初期的主要海战。

航母机动部队伴随着战局的不断推移,舰队的名称和编制也发生了变化。大致上可以分为:

第一航空舰队时代—从偷袭珍珠港到中途岛海战为止。

第三舰队时代—围绕着所罗门海域展开了为期约半年的激战,直至南太平洋海战(圣克鲁斯海战)为止。

第一机动舰队时代—在马里亚纳海域上演了一场孤注一掷的大海战。

机动部队与山本五十六

或许在今天看来会令人感到稍微有些意外,使用航母搭载飞机攻击军舰并将其击沉,这个战术,在当时的世界各国海军都没有得到重视。在旧海军之中也只有极少数军人意识到了飞机的作战价值。当时海军作战的主流被称作为“大舰巨炮主义”,认为只有拥有比对手吨位更大的战列舰在舰上搭载更多更大口径的巨炮才能决定一场海战的胜负。

我们知道飞机投下的炸弹,如果丢到军舰的甲板上会死人,大炮也会坏掉。空投鱼雷如果正中军舰的侧腹部,炸出洞来也会导致舰体进水倾覆。所以,就算是认为飞机无法击沉军舰,也无法忽视飞机的存在。再加之飞机的发展日新月异,由于假想敌也装备了飞机所以旧海军也在不断地开发推出新的机种。

那么,究竟期待飞机在实际的海战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首先,是击落试图靠近我方军舰的敌方飞机。第二,是观察我方军舰发射炮弹的弹着点,然后对其进行修正。第三,是攻击敌方的军舰干扰敌方的火炮射击。如果投下的炸弹命中了目标敌方军舰的甲板被炸的乱七八糟,那么攻击力便会下降。这个时候就有可乘之机了。对于击沉军舰本身完全没有任何的期待。

不过,也有少数相信飞机能够击沉军舰的军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大将。

谈到这里有非常具有象征意义轶闻两则。

第一个发生在山本还在担任航空本部长的时候。当时旧海军已经退出了海军裁军条约,正在大张旗鼓的进行扩军备战。时间上正好处于中日战争即将爆发的前夕。编列在该造舰计划之中的除“翔鹤”、“瑞鹤”两艘航母(一旦建成,旧海军便可以拥有六艘正规的大型航空母舰)之外,还包括有“大和”和“武藏”两艘巨大的战列舰。据说当时山本以调侃的口吻对建造大和的技术人员们说过这样的话“不好意思,以后你们都要失业了。从现在开始海军也将以空军建设为重,不再需要大舰巨炮了”。

采用早期三段式飞行甲板和双翼舰载机的旧日本海军赤城与加贺号航空母舰 由于在航空母舰发展的早期,航母和舰载机的性能均十分有限,海空战术战法也处于摸索阶段,大多数人对于航空母舰的作战能力仍持一种怀疑的态度不足为奇。

第二个发生在山本担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期间。在一次演习中,航母的舰载机群对战列舰部队实施了攻击。战列舰虽然不断拼命地规避来自于空中的攻击,但模拟的炸弹和鱼雷却依然还是毫不留情地命中了目标。山本长官在看到这种情况后,小声嘟囔似的自言自语道“这样的下去的话,军舰肯定是要沉了。能不能用飞机去攻打夏威夷(的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啊”。据说当时站在一旁的参谋长福留繁当即表示“相较于使用航母进行攻击我觉得还是全力展开舰队决战比较好”用一种近乎于告诫的口吻陈述了自己的意见。由于这次演习是在一九四零年三月中旬(昭和十五年)进行的,所以应该是偷袭珍珠港一年零八个月之前发生的事情。那个时候,直言“舰队决战更胜一筹”的福留繁才是海军公认的作战方面的专家,也是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整个旧海军的作战部长(军令部第一部长)。

不用问,福留根本不相信山本那套飞机可以打沉军舰的理论。他是一名坚定的大舰巨炮主义的信奉者,认为由大型战列舰发射的,射程尽可能远的巨炮才是海战胜负的关键。也正因为如此,才一路平步青云晋升到军令部作战部长这个位子上的。

这两件事说明,山本设想的以“航空兵为主力”的主张,即使是在旧海军内部也并非主流。

航母舰载机部队

当时航母上配备的飞机共计有三种。舰攻=舰上攻击机、舰爆=舰上爆击机、舰战=舰上战斗机。

其中,舰攻是一种既可以由低空侵入、在海面投放鱼雷对敌舰发动鱼雷攻击,也可以在两千至三千米高度投放炸弹对敌实施水平轰炸的飞机。舰爆是一种采取大角度俯冲方式投弹因此具有更高命中精度的轰炸机。舰战顾名思义就是舰载的战斗机,任务是攻击来袭的敌机以及保护我方的飞行队。

九七式舰上攻击机

九九式舰上爆击机

零式舰上战斗机

在偷袭珍珠港时航母上搭载的主要是九七式舰攻(九七式舰上攻击机)、九九舰爆(九九式舰上爆击机)、零式舰战(零式舰上战斗机,也就是所谓的零战)。名称之中的数字为飞机定型装备当年皇纪纪年的后两位数。所谓皇纪就是以日本神武天皇即位的那一年为元年的一种纪年法,其元年(公元前六百六十年)是一八七二年(明治五年)确定下来的。九九就是指皇纪二五九九年=公元一九三九年=昭和十四年定型装备,同样的九七是指在皇纪二五九七年定型装备。零是指在皇纪二六零零年=公元一九四零年=昭和十五年定型装备,最容易让人记住。虽然皇纪纪年如今只有在神社之类的地方才会用到,但是在研究昭和史的时候是不可或缺的。

从偷袭珍珠港到中途岛海战为止的机动部队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所谓的机动部队还不是一个建制上的番号名称。也就是说,并非是一个有明确法令条文支持的永久性的建制部队。不过,已经通过编组战斗序列的方式,以建制部队第一航空舰队为核心,组建了机动部队。我们之前曾经讲到过战斗序列是每逢作战抽调不同的建制部队统一指挥,待完成预定作战任务后便可以解散恢复原建制关系的一种临时性的作战集群。于是,便在以偷袭珍珠港为主要目的的夏威夷作战中,以编组战斗序列的形式以第一航空舰队为核心,组建了首支机动部队。这是因为第一航空舰队缺乏用于支援航母作战的舰船,需要从其他舰队抽调的缘故。

这支机动部队的指挥官由第一航空舰队司令长官南云忠一中将担任。这支最初的机动部队阵容如下:

机动部队指挥官

南云忠一中将

空袭部队

指挥官·第一航空舰队司令长官·南云忠一中将

第一航空战队(航母 赤城、加贺)

第二航空战队(航母 飞龙、苍龙)

第五航空战队(航母 瑞鹤、翔鹤)

警戒队(由第一舰队抽调)

指挥官·第一水雷战队司令官·大森仙太郎少将·旗舰“阿武隈”

第十七驱逐队(驱逐舰四艘)

第十八驱逐队(驱逐舰四艘) 及其他驱逐舰一艘

支援部队(由第一、第二舰队抽调)

指挥官·第三战队司令官·三川军一中将

第三战队(战列舰二艘)

第八战队(重巡二艘)

哨戒队(由第六舰队抽调)

指挥官·第二潜水队司令·今和泉喜次郎大佐

第二潜水队(潜水舰三艘)

中途岛破坏队(第一航空舰队所属)

指挥官·第七驱逐队司令·小西要人大佐

第七驱逐队(驱逐舰二艘,特务舰一艘)

补给部队

指挥官·第一补给队“极东丸”特务舰长·大藤正直大佐

第一补给队(油水补给舰四艘)

第二补给队(油水补给舰三艘)

看到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都知道在旧海军的指挥序列中,舰队的指挥官被称为司令长官、战队的指挥官被称为司令官、某某队的指挥官被称为司令。但是在目前这种情况下组建的机动部队只是依照战斗序列组成的一个临时性的作战集群,所以不管部队规模有多么庞大都不会有机动部队司令长官之类的称呼,就是单纯地叫指挥官。因为司令长官是所谓的亲补职,需要天皇本人亲自任命才行,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职务。

这种临时性的作战集群性质的机动部队在偷袭珍珠港到中途岛海战为止,期间共计组建了三回。其概要如下:

一、印度洋作战(锡兰海战)时期的机动部队 (一九四二年=昭和十七年四月四日至十六日)这一时期编有南方部队机动部队和马来部队机动部队两支机动部队。主要作战目的是将英国海军的航母编队从印度洋驱逐出去。

南方部队机动部队

指挥官·南云忠一中将

第一航空舰队

第一航空战队(航母 赤城。加贺未参加)

第二航空战队(航母 飞龙、苍龙)

第五航空战队(航母 瑞鹤、翔鹤)

第三战队(战列舰 比睿、雾岛、榛名、金刚)

第八战队(重巡 利根、筑摩)

第一水雷战队(轻巡一艘、驱逐舰八艘)

马来部队机动部队

指挥官·小泽治三郎中将

主队(重巡 鸟海、轻巡 由良)

第四航空战队(航母 龙骧、驱逐舰 汐风)

第七战队(重巡 熊野、铃谷、三隈、最上)

第二十驱逐队(驱逐舰四艘)

警戒队(轻巡 川内、驱逐舰四艘)

攻击英国航母编队的是南方部队机动部队,马来部队机动部队主要负责攻击在孟加拉湾沿岸航行的英国运输船之类的目标。

第一航空舰队时代的主力 赤城号航空母舰 经过现代化改装后飞行甲板全长249.17米、宽30.5米 标准排水量36500吨、满载排水量42541吨 航速30节 舰载机常用66架 备用25架合计91架。

二、珊瑚海海战时期的机动部队(一九四二年=昭和十七年五月三日至五日)珊瑚海海战是日军在运送用于强攻莫尔兹比港(位于东部新几内亚南岸)的登陆部队时,于途中爆发的一场“世界首次在航空母舰之间展开的海战”。由于这次攻击的目标名字叫做莫尔兹比港(Port Moresby),因此这支机动部队亦因此得名被称作为“MO机动部队”。

MO机动部队

指挥官·高木武雄中将

主队

指挥官·第五战队司令官·高木武雄中将

第五战队(重巡 妙高、羽黑)

第七驱逐队(驱逐舰二艘)

航空部队

指挥官·第五航空战队司令官·原为一少将

第五航空战队(航母 瑞鹤、翔鹤)

第二十七驱逐队(驱逐舰四艘)

补给部队

油水补给舰一艘

海战本身是日方获得了胜利。可是,“MO攻略部队”原本的登陆计划也因遭受到敌方的攻击而不得不放弃,半路撤了回去,因此未能达成此战最主要的作战目的—占领莫尔兹比港。所以从战略的角度来看还是日方失败了。

第五航空战队 翔鹤号航空母舰 满载排水量32105吨 最高航速34节 飞行甲板全长242米 宽29米 舰载机常用72架 备用12架 合计84架

三、中途岛作战时期的机动部队(一九四二年=昭和十七年六月五日)攻占距离夏威夷约两千公里更靠近日本一侧的中途岛,为接下来占领夏威夷做好准备是该作战的主要目的。此时出动的第一航空舰队的航母机动部队已经在战斗序列上被冠以了“第一机动部队”的名称。肩负着歼灭在攻占中途岛时有可能会出现的美航母编队的任务。当然,有了第一机动部队,就必不可少的会组建“第二机动部队”。赋予第二机动部队的任务是在第一机动部队攻打中途岛的同时对荷兰港(位于阿留申群岛的美军基地)发动攻击。两支机动部队的具体编制如下:

第一机动部队

指挥官·南云忠一中将

空袭部队

指挥官·第一航空舰队司令长官·南云忠一中将

第一航空战队(航母 赤城、加贺)

第二航空战队(航母 飞龙、苍龙)

支援部队

指挥官·第八战队司令官·阿部弘毅少将

第八战队(重巡 利根、筑摩)

第三战队第二小队(战列舰 雾岛、榛名)

警戒队

指挥官·第十战队司令官·木村进少将

第十、第十七、第四驱逐队(各四艘驱逐舰,共计十二艘)

第二机动部队

指挥官·第四航空战队司令官·角田觉治少将

第四航空战队(航母 隼鹰、龙骧)

第四战队第二小队(重巡 高雄、摩耶)

第七驱逐队(驱逐舰四艘)

中途岛海战最终以“第一机动部队”四艘航空母舰全部沉没的惨败而告终。而在美军参战的三艘航空母舰之中仅有一艘被日军击沉。由于第一航空舰队所属的六艘航母之中有四艘在此战中损失,第一航空舰队的建制番号也从此被废弃不再使用。

第二航空战队 苍龙号航空母舰 标准排水量15900吨 满载排水量19500吨 最高航速34.5节 飞行甲板全长216.9米 宽26米 舰载机常用57架 备用16架 合计73架

所罗门海战与机动部队

所罗门群岛距日本以南约五千公里以上,位于赤道的正下方,东西两端延绵近千余公里。围绕着该群岛东端一个叫做瓜达尔卡纳尔的小岛,日美两军展开了为期约半年(一九四二年=昭和十七年八月至一九四三年二月)的殊死搏斗,在此期间双方仅主要的海战就打了六场。其中由机动部队(基于战斗序列)唱主角的主要是第二次所罗门海战和南太平洋海战这两场。

在中途岛海战中吃了败仗的航母部队以残存的两艘主力航母(“瑞鹤”、“翔鹤”)以及小型航母和商船改装航母(“瑞凤”、“龙骧”、“隼鹰”)为核心,组建了第三舰队。因为称其为航空舰队多少有些名不副实。

由于在中途岛吃了打败仗 重新组建的第三舰队虽然名义上还拥有五艘航母,但真正拥有与美国航母编队对抗能力的正规航母实际上仅剩下翔鹤 瑞鹤两艘而已。

第三舰队在历史上是一支时而出现时而消失的舰队。早在日俄战争时期旧海军就组建过第三舰队,参加过日本海海战。此后随着部队重新整编第三舰队这个建制番号也在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之后就被废弃不用了。基本上就是以没有资格编入第一、第二舰队的旧式军舰为主组建。一九三二年(昭和七年)二月随着九一八事变爆发又重新组建,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一九三七年=昭和十二年七月)以后在扬子江一带作战时的旗舰(司令长官座舰)“出云”是一艘早在日俄战争时期就已经沦为二线的装甲巡洋舰。这个第三舰队的建制番号后来因为重新整编更名为第一南遣舰队而再度被废除。不过,到了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前夕第三舰队又再度重新组建,在战争爆发后用于支援攻占菲律宾和荷属东印度的作战行动,在作战结束之后第三舰队的番号又再度被废除。而新组建的航母机动部队继承的就是这个第三舰队的建制番号。

不过,这个新的第三舰队在实际奔赴战场的时候,还是以战斗序列的形式被冠以了“机动部队”的名号,与美国航母部队展开了正面的对决。

第二次所罗门海战时的机动部队(一九四二年=昭和十七年八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

机动部队

指挥官·第三舰队司令长官·南云忠一中将

第三舰队

指挥官·南云长官亲率

本队

第一航空战队(航母 翔鹤、瑞鹤、龙骧)

第十驱逐队(驱逐舰四艘)

第十六驱逐队(驱逐舰三艘)

前卫

第十一战队(战列舰 比睿、雾岛)

第七战队(重巡 熊野、铃谷)

第八战队(重巡 利根、筑摩)

第十战队(轻巡 长良)、第十九驱逐队(驱逐舰三艘)

这支“机动部队”基本上都由第三舰队所属各部队组成,仅有第十九驱逐队是从第一舰队抽调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第三舰队其本身就是为了作为机动部队实施大规模作战行动而组建的。虽然航母部队的实力比较弱,但是仅从舰队的编制上看,称之为机动部队还是名副其实的。

第二次所罗门海战我方航母“龙骧”沉没,美国航母仅有一艘受到了中等程度的损伤(经过修理可以立即重返战场的受损程度)因此是美军取得了这场海战的胜利。

第一航空战队 龙骧号轻型航空母舰 标准排水量10600吨 满载排水量13650吨 飞行甲板全长156.6米 宽23米 最高航速29节 舰载机常用30架 备用12架 合计42架

南太平洋海战时的机动部队(一九四二年=昭和十七年十月二十六日)

陆军的第二师团在好不容易登上瓜达尔卡纳尔岛以后,决定对美军发动总攻。为了配合陆军的攻势,同时歼灭随时都很有可能出现在该区域的美国航母舰队我机动部队亦前出至瓜岛一线。或许这就是战争的精妙之处吧,此时美军亦不失时机地将手头所有的航母倾巢而出(话虽如此实际上也仅有二艘而已)在瓜岛附近海域严阵以待静候日本机动部队的到来。当时这一带的海上兵力,总的来说是美军居于劣势。

机动部队

指挥官·第三舰队司令长官·南云忠一中将

第三舰队

指挥官·南云长官亲率

本队

第一航空战队(航母 翔鹤、瑞鹤、瑞凤)

第四驱逐队(驱逐舰二艘)

第十六驱逐队(驱逐舰二艘)

附属(重巡 熊野、驱逐舰二艘)

前卫

第十一战队(战列舰 比睿、雾岛)

第七战队(重巡 铃谷)

第八战队(重巡 利根、筑摩)

第十战队(轻巡 长良、第十驱逐队=驱逐舰四艘、第十七驱逐队=驱逐舰三艘)

这支机动部队动用的基本上都是第三舰队自己所属的舰艇。之所以还被继续冠以“机动部队”的名号,主要是为了能够与被称为“前进部队”的第二舰队协同作战。而且,在前进部队阵中还配属了第三舰队的航母“隼鹰”。本来,第三舰队和第二舰队应该整合到一起作为“机动舰队”由南云长官统一指挥的,然而这是无法办到的。为什么呢?因为第二舰队的司令长官·近藤信竹中将的资历比南云长官早一年是他的前辈,这样一来就变成后辈指挥前辈了,这在日本的军队里是绝对不可以发生的事情。

在南太平洋海战中美方“大黄蜂”号航母被击沉,企业号航母也受到了中等程度的损伤。而日本的机动部队在战斗中没有航母被击沉。本该称得上是一场大胜,但是飞机的损失数量(损失约百余架、美方损失约七十架)方面是日方较多,再加上自珍珠港以来身经百战的老练空勤人员在此战中大量战死,六名飞行队长之中有五人皆在此战殒命,所以称不上是一场可以左右今后战局走向的胜利。

马里亚纳海战时期的机动部队

南太平洋海战之后,日本的机动部队就鲜有出动的机会了。主要原因是空勤人员的训练往往刚略有眉目,就会被迅速投入到了新的基地航空作战中去,飞机和人员都因此损失殆尽。等到名称变更为“第一机动舰队”再度觅得与美国航母舰队正面对决的机会,已经是一年零八个月之后的马里亚纳海战了。这个第一机动舰队此时已经不再是基于战斗序列编组的临时性的作战集群,其司令长官由天皇亲自任命(这个任命形式被特别称之为亲补)已经成为了一个建制上的作战单位。可以对主要装备战列舰·重巡的第二舰队和航母部队第三舰队实施统一的指挥。这个第一机动舰队经历的大规模海战主要有两场。

一、马里亚纳海战时的机动部队(一九四四年=昭和十九年六月十九日至二十日)

第一机动舰队

司令长官·小泽治三郎中将

本队

甲部队(以第三舰队舰艇为核心)

第一航空战队(航母 大凤、翔鹤、瑞鹤)

第五战队(重巡 妙高、羽黑)

第十战队(轻巡 矢矧、第十、第十七、第六十一驱逐队共计驱逐舰九艘)

乙部队(以第三舰队舰艇为核心)

第二航空战队(航母 隼鹰、飞鹰、龙凤,战列舰 长门、重巡 最上)

第四、第二十七驱逐队等(共计驱逐舰七艘)

前卫(以第二舰队舰艇为核心)

第一战队(战列舰 大和、武藏)

第三战队(战列舰 金刚、榛名)

第四战队(重巡 爱宕、高雄、摩耶、鸟海)

第七战队(重巡 熊野、铃谷、利根、筑摩)

第二水雷战队(轻巡 能代、第三十一、第三十二驱逐队共计驱逐舰七艘)

第三航空战队(航母 千岁、千代田、瑞凤)

及油水补给舰等其他相关辅助船只

以上述阵容,对正在攻打塞班岛的美国海军航母部队发起了攻击。虽然以极大的自信展开了航空战,然而却未能对敌造成什么实质性的伤害遭遇了完败。在兵器·技术·战术等几乎所有方面都已经与美军拉开了难以弥补的差距。

商船改装航母 隼鹰 标准排水量26949吨 满载排水量29471吨 飞行甲板全长210.3米 宽27.3米最高航速25.5节 舰载机常用48架 备用5架 合计53架

二、恩加诺角海战时的机动部队(一九四四年=昭和十九年十月二十五日)

第一机动舰队:

司令长官·小泽治三郎中将

第三航空战队(航母 瑞鹤、千岁、千代田、瑞凤)

第四航空战队(航空战列舰 伊势、日向)

巡洋舰舰队(轻巡 多摩、五十铃)

第一驱逐联队(轻巡 大淀、驱逐舰四艘)

第二驱逐联队(第六十一、第四十一驱逐队共计驱逐舰四艘)

恩加诺角海战时的 瑞鹤号航空母舰

恩加诺角海战是莱特湾大海战(整个莱特湾海战由四场海战组成)的其中一部分。作战的目的是保障战列舰·重巡部队突入莱特湾歼灭已经登陆莱特岛的麦克阿瑟部队留下的大量船只。本来,歼灭敌船的工作本应该由第一机动舰队率先实施,但是由于此时第一机动舰队的航空作战能力已经极度虚弱(比如舰载机飞行员训练水平低可以驾机从舰上起飞但已经无法顺利着舰)。无奈之下,为了让战列舰·重巡部队在突入时免于受到妨害,只能作为引开美军航母的诱饵部队出击。虽然在作战中成功地将美国航母部队引诱到了北方,但歼灭敌舰船的目的最终未能实现。四艘航空母舰也在此战中尽数沉没,至此旧海军的机动部队如同文字所描述的那样被消灭了。在此次海战结束后不久,第三舰队(航母部队)和第一机动舰队(第三舰队和第二舰队的联合体)就于十一月十五日宣布解散了。

正如上述文字所描述的那样,旧海军的机动部队最初是以第一航空舰队为核心组建,在中途岛海战失败以后,这个机动部队的角色便改由第三舰队承担。最后虽然出现了由航母部队—第三舰队和战列舰·重巡部队—第二舰队整合而成的第一机动舰队,但其寿命仅有短短的九个半月,而机动部队的寿终正寝也预示着日本在太平洋战争的失败已经成为了定局。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