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村有两条主要的南北街,我是走西侧那条街进去的。或许是天气阴沉的缘故,走了大半条街,只看到几个在街边玩耍的孩子。
一瞬间,我脑子里想到这样两个场景,或是下地干活去了,或是窝在家里抠麻将。
就在这时,忽看见街西侧的文化广场上有几位老先生,或抱臂站着,或骑在自行车后座上,正在那儿喷闲诓。
广场比街面低两米左右,必须走东南角的斜坡才能下去。 可能我生就一副老实人的面孔吧,眨眼功夫,我就和老先生们厮混熟了。他们你插一言我续一语,声情并茂地向我讲起大河村的悠久历史。
下图:关爷庙。
我们村西临颍河,故名大河村。大河村十二个村民小组,约四千口人,百分之八十姓关,所以又叫大河关村。听老年人说,襄(城)县县城就是从我们这儿搬过去的,周长都是九里另一十八步。
你说的不对。那个话音未落,这个就提出了异议,说咱村委会外边的墙上写得很清楚。
大河古城是春秋时期郑庄公设在颍河岸边的边城,当时叫城颍。古籍《左传》上说,“(郑庄公)置姜氏于城颍。”到了战国,这里变为楚国北部的边境重地。楚长城向西连接汾丘城(今汾陈)、垂丘(今王洛)。秦朝实行郡县制,这里设颍阳县,隶属颍川郡。颍阳县历经秦、西汉、东汉、三国(魏国),共五百余年,西晋被废。明朝期间,关姓始祖由许昌迁此,据古城而居,繁衍生息,所以也称古城大河。
下图:墙上的宣传画。
听完老先生们的介绍,我把我写的关于邻村古城周村的文章找了出来,找出写城颍的那两小段,读给他们听:
据史志载,在襄城县北四十五里,相传为庄公见母处,安置在城颍,并誓称“不到黄泉不相见”。《水经注》又载,“庄公居夫人于城颍,誓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感考叔之言,忻大隧之赋,洩洩之慈自嘉,融融之孝得尝矣。”
历史上,颍考叔曾是城颍的地方官,另外郑庄公掘地见母是颍考叔策划的。
颍考叔墓埋在颍桥,离这儿也不远,城址又紧挨颍河。由此推断,古城即城颍。(欲欣赏梁耀国老师写的关于古城周村的佳作,欢迎点击以下链接:传说:赵匡胤下旨拆许昌此古城,建起后来的开封城)
随后,我给他们读了一首明代翰林、岭南大家区大相所作的《城颍》一诗:
停车指城颍,芳躅何缤纷。
巢许既高蹈,千载离垢坌。
如何遗羹子,纯孝至今闻。
揖让君臣全,愤争骨肉分。
积憾天性蚀,微言大义存。
至情在感发,口舌徒云云。
荒隧沦故道,薄采奠孤坟。
寄言茅焦者,颍谷有余芬。
这首诗应该是诗人来城颍游玩后所作,他以诗的形式记述了郑庄公掘地见母这一历史事件,凭吊了颍考叔的孤坟,进而抒发了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
听我闲扯完了,老先生们接着说,我们大河古城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城内的东南角和西北角,各有一个小寨,主要作用是防土匪。我们所站的位置,过去是南城墙,往南一点,也就是那排大柳树南边,那里是南护城河。上边那根电线杆旁边过去是南城门。如今,历史遗迹被毁得一干二净。
下图:老护城河的位置。
我问村里是否保存有老石碑?75岁的关子明老先生答,村子西南角有一通,是明故关氏始祖之墓碑,立于清乾隆十年。还有一通在东南地里,至于啥时候立的,碑上啥内容,真没在意过。想看的话,我带你过去。
看老先生如此热心,我岂有不去之理。于是,老先生前面带路,我紧随其后,穿阡陌,走田埂,在豆地里找到了那通碑。碑文是:
清故处士关公府君讳文锦
盛太君 合葬
大清光绪三年(1877年)岁次丁丑季春之月
下图:老石碑。
显然,这是一通普通的墓碑,无法从上面读出我想要的历史信息。尽管如此,我还是向关老先生表示诚挚的感谢。途经关帝庙时,老先生回家吃饭,我则回到主街上,打听谁家放有关氏族谱的信息。一连跑了好几家,不是家里没人,就是放家谱的人不在家。
下图:推车者为关子明老先生。
我不甘心,就站在人来人往的街口等。不久,等到了在许昌市委党校做保安的关振杰先生,一递上话,他说他家就放的有,这真是天助我也!
到了关先生家,他很快找出他珍藏的《关氏家谱》,扉页是《圣祖出许像》,第二页是关羽画的《诗竹图》“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后面是对各个时期修订家谱的记载,最早是大明正统丙辰(1436年)正月初五,由后裔布政局关铎敬撰。
下图:传说为关羽所作诗画。
大清咸丰已末(1859年)重修家谱中,明确记载了大河村关姓的迁居经过:
自夏迄汉五十九世数,传至清三千余年。维时登科,祖居解州,质祖迁舞阳,密祖迁泌阳,世贤祖迁长葛,守直祖迁郾城,大成祖迁叶县,大经祖迁邓州,应聘祖迁许州,允祖迁西平……余建忠祖永乐甲申年(1404年)自解州迁襄城,家秉犹存,支庶繁衍,既分门而别户,兵凶水旱,更索居而离群。
若看这段文字的后半部分,大河村的关姓,并非由许昌迁来,而是在明成祖永乐年间从山西解州迁来,始祖叫关建忠。
下图:《关氏家谱》封面。
《关氏家谱》最近一次重修是在一九九九年,里面收录有《小河关村重续家谱序》,由六十代孙、中教一级教师关世显敬撰,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据考,在明万历三年(1575年)甲午四十七代祖世,从大河关村迁颍桥小河关村以来,已有125年。历大河关村四十三代祖建忠、益忠,是由山西解州迁来。星移斗转,沧桑变幻,朝代更迭,人事变迁,历经战争燹(xian)荒,迄今我关氏上至圣祖,下至孩提,代代相传,一脉相承,世系不乱,真乃幸甚。
这段话进一步印证了我的推断是对的,大河关姓来自山西解州,始祖兄弟两个,分别叫建忠、益忠。
下图:部分家谱内容。
《关氏家谱》末尾,是大河村关姓重续的谱序:
五十九代自克字起派:
克保万世昌,荣贵全家光。之子魁元化,堂培德乃长。
七十九代自治字起派:
治卫崇安,修建民权。维义尊礼,奇功胜传。
慈祥吉兆,良善秉耀。香松芳新,福禄盈春。
城因无人而废,村因人旺而兴。假如古城大河真是春秋时期郑国城颍的话,距今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悠久历史。由于频仍的战争,朝代的更迭,这座城池最终被废被毁,如今,在武圣人关羽后裔驻守佑护下,这里必将焕发出人丁兴旺、鸡犬相闻的勃勃生机。
期待古城大河的明天更美好!
下图:被杂草掩盖的关氏始祖碑。(文首图:河滩上觅食的白鹭)
【作者简介】梁耀国,现就职于许昌市房产交易租赁管理处,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杂文学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本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